心系山区北京中科医院温情相伴李开复感悟生死边缘 补修死亡学分
6月27日,李开复暌别17个月之后,推出了自己的新书《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讲述他自2013年9月得知罹患淋巴癌以来治疗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心路历程以及死亡线上回来的人生思考。与此同时,高晓松导演的同名纪录片“筑梦者之李开复——《向死而生》”也在同一天通过各大视频站首映,评论称,“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一次关于生命的顿悟,一次关于灵*的对话,一部让你感悟人生、参透生命的心灵佳作。”
抗癌17个月绝望与希望并存
身为知名IT投资企业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26岁就被全美计算机科学排名第一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破格授予教职;之后投效苹果、微软、谷歌三家引领世界科技的公司,担任华人最高层的职务,被誉为“青年导师”、“创业教父”,还曾获选美国《时代杂志》年度百大风云人物。
2013年9月,在李开复先生52岁生日之前,被查出患有淋巴癌,一度退出公众视野。在著名企业家郭台铭的建议下,回到台湾接受治疗,被迫补修死亡学分。当被医生判定为“淋巴癌第四期,腹部有二十几个肿瘤,情况不乐观……”时,他的心情就像生死哲学大师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指出的,反反复复徘徊在“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的情绪中。
李开复先生在接受采访时称:“我所追求的‘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不同’,本质上并没有错,但是多年来,名利的浮涨让我不知不觉间偏离了轴心,以致迷眩其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不自知。”
经过17个月艰苦的治疗过程和与药物副作用的对抗,李开复先生病情好转,现身北京。他在书中感叹,“跨过死荫的幽谷,那是我第一次如此真实地体验到健康的可贵。”尽管医嘱每周只能工作2—3天,但他还是尽量接受与媒体的见面、开创业者Party,与外界分享病中的点滴。正如柳传志先生的推荐所言,“相信不仅会对所有人的健康生活有所启发,对创业创新的年轻人更是一种如何面对坎坷的激励。”
著名企业家任志强在推荐序中回忆自己以意志力度过艰难的牢狱之灾,对李开复先生面对身体上的“死亡考验”深表钦佩,他坦言“我们都是生活中有过各种复杂经历的人,每个人都因经历的不同,而对生的意义理解不同,也因此有了相似的感觉”,并趣言书中“满满的一锅‘鸡汤’让人真是‘醉’了。”
李开复先生表示,“如果不是癌症,我可能会循着过去的惯性继续走下去,也许我可以获取更优渥的名利地位、创造更多成功的故事,如今,癌症把我硬生生推倒,这场生死大病开启了我的智慧,我依旧会尽力投身工作,让世界更好;但我也更真切地知道,生命该怎么过才是最圆满的。”
感悟生死边缘:补休七个死亡学分
在当天的发布会现场,李开复感慨的说,“我工作的时候总是非常热爱我的工作,但从来没有想到当面临死亡的时候我心中闪过的每一个思念都和我的工作丝毫没有关系。有一位护士看过很多病人,得到最大结论是大部分的临终病人最大遗憾是没有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足够的时间。而从来没有一个临终病人是后悔自己的事业没有达到巅峰。这样一个道理,难道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到临死才能想到吗?”
他把自己的这些感悟归纳为补休的七个死亡学分:第一个学分,就是健康无价。“我在平时的生活里热爱美食,不爱睡觉,每天晚上回来急回邮箱,真正生病以后才深深体会到,健康失去了就是什么都是没有了。”
第二个学分,一切的事务都是有他的理由。就像把灾难当成因而非果,当成学习机会。第三个学分,是要珍惜缘分,学会感恩和爱。第四个学分,是要学会如何生活,活在当下。第五个学分,避免一些诱惑,我虽然认为自己走的道路是正确的,但是,过度追求名声让我的中心轴走偏了。第六个学分,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李开复说,“我得了癌症发的第一条微博:癌症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等我慢慢觉醒以后,发现在任何事物上人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凭什么来说这个人是普通人,这个人不怎么样,这个企业不会成功?”
第7个学分,人生到底是为什么?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死去离开这个世界,如果这一生是来体验是来学习来提升,我相信也会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这样整个世界整个群体都是变得更加正向。(来源:中青在线)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