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认识巴戟天,它有什么价值?
巴戟天,又名“鸡肠风”,为著名的“四大南药”之一,在年5月31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举行了立法保护岭南中药材第一批品种遴选结果发布会,入选广东首批立法保护的8种中药材,都是典型的地道“广药”,其中有化州橘红、新会陈皮、阳春砂仁、广藿香、德庆巴戟天、高要广佛手、肇庆何首乌,还有主产东莞、中山、茂名等地的沉香。
地道“广药”在“老广”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民间常用来煲汤做菜、泡茶、泡酒或做药膳食用。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鼎鼎大名的地道药材——巴戟天,人们认为巴戟天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之功效,对于巴戟天,从古至今各家论述皆有不同,甚至药材基原也有差异,那么巴戟天到底是什么?又有哪些价值作用呢?
01认识巴戟天
巴戟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只言“生山谷,没著地址”;陶氏在《名医别录》中说:“生巴郡及下邳”,(今属重庆和四川一带);之后的《本草经集注》中有言:“今亦用建平、宜都者”。《本草图经》中又讲“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今江淮、河东州郡亦有之,皆不及蜀州者佳。”《本草蒙筌》也说“江淮虽有,巴蜀独优。”清代《本经逢原》复言“川产者良”,及至近代《增订伪药条辨》中也提及“巴戟肉,广东出者,肉厚,骨细,色紫,心白黑色者佳。”
从历代本草中可以看出,自古至今,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的不断发展演变,“巴戟天”这一药材也由西南地区逐步拓展到南方,而今成为四大南药之一。不过,在演变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巴戟天显然已不是同一植物。
《本草图经》中收录的有滁州巴戟天与归州巴戟天,(归州,古称归州古城,隶属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滁州巴戟天原植物是百合科山麦冬属植物土麦冬,产于江淮一带,因其功效“不及蜀者佳”而被淘汰。归州巴戟天具有色紫、状如串珠,质地坚硬难捣等特点,与《唐本草》、《日华子本草》记载也吻合,这种巴戟天即今鄂西巴戟天或恩施巴戟天,即茜草科虎刺属植物四川虎刺,但这种巴戟天不符合《本草经集注》所记载的“状如牡丹而细,外赤内黑”的特点,南北朝之前的巴戟天为今四川省习用的香巴戟的根,即为木兰科北五味子属植物铁箍散。
但是,今天的巴戟天既不是唐之后也不是南北朝之前的巴戟天,而是茜草科巴戟天属植物巴戟天的干燥根,古今巴戟天早已不是同一植物。
02巴戟天功效
随着植物在不同时代的的演变,巴戟天的功效也发生了衍变,《神农本草经》载巴戟天“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而今的中药学著作中,巴戟天功效以版《药典》记录为:“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用于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古今对照,巴戟天的主要功效如《名医别录》中所言以“利男子”为用。但《神农本草经》讲“主大风邪气”为今不再提及,历代关于此说的解读也不尽相同。
古名医缪希雍、张路玉以巴戟天大补元阳立论,认为真元得补,邪安所留,是以可愈大风邪气。叶天士、陈修园以巴戟天入肝立论,认为风气通肝,巴戟天辛甘发散,散而泻之,故主大风邪气。而张山雷认为诸人都是空发议论,理由为“古人所言之风,皆以西北寒风言之”,“而今之风病,则多血耗生风,血热血燥之病,恰与古之寒风,绝端相反,岂可更用温辛,助其刚燥,此巴戟必不可以治今之风病者也”,诸先师对此各持己辞。
铁箍散
03巴戟天品种类别
从细读本草中,可以得知古今巴戟天不外乎三种植物,其中茜草科巴戟天属植物巴戟天,具温补肾阳作用最强;茜草科虎刺属植物四川虎刺次之;木兰科北五味子属植物铁箍散最次。功效的强弱促使历代人们在不断优化巴戟天的入药基源,加之形貌相近,最终南药巴戟天在近代演化为巴戟天的正品,从而使其它品种遭到淘汰舍弃。
如今,铁箍散又被称为小血藤,具有活血祛风,解*消肿作用,在民间用于治疗风湿骨痛、胃痛、神经衰弱、跌打损伤等疾病,其叶外用可治疮疖,*蛇咬伤。或许古人以其可治风寒湿痹症而其叶外用又可用于疮疡肿痛而谓其有“主大风”之称,所以在《神农本草经》中的巴戟天其主要作用便是“主大风”,但因为其补阳强健作用较差,在后来的历史上也被逐渐弱化。
四川虎刺
以至于发展到近代,也就被茜草科巴戟天属植物巴戟天所替代。呜呼,本草衍变,古今大不同,中医能还原真正的历史,尊重历史本来的样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