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十六思恩县兜兜转 [复制链接]

1#

思恩,故名思义,受其恩,永思之!如果仅作为一个词语,那相应的故事,也是感人,动情。

作为地名,思恩现在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六镇六乡之一,乡镇级行政单位,叫思恩镇,是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

思恩镇辖城南、城北2个社区和叠岭、陈双、中兴、中山、人和、安良、三乐、耐禾、西南、福龙、文化、清潭12个村,个自然屯、个村(居)民小组。

如果不细说,思恩镇行政故事也就介绍完了,但翻开这个地方的历史书籍,发现这地的历史人文也不是那么简单,还是很深厚的!

思恩,对于此地,本是个县名,此县名最早见于唐贞观十二年(公元年),止于在年8月,新一轮的行政变革中,思恩、宜北两县合并为环江县,思恩成为镇级地方名称,至此,思恩县之名沿用年。

千余年间,一地往来多少代人,留下的人文总有很多故事,一一细讲,那是要分门类别,各自阐述的,这些话题,有时讲来无用,毕竟过去的事情,过去就过去了,现在都向前看,向钱看。地方人文历史,不说其他地方,就本地人也不想了解,更不用说有人提起了,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恰有几本老书,闲来翻翻,看到思恩县故事,刚好在《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系列范围内,也就提提思恩县历史了,其他故事,改天再聊,本篇仅就区域行政变化,讲讲思恩县分分合合,拆拆并并的千年沿革。

年思恩县位置图

历史书都有讲,岭南区域的开化,源于秦始皇五十万大军南征,初立三郡:南海,桂林,象,开始按郡县制度划分各地,最后,南越国,汉,,,等等,轮番上场。

所以现在广西很多地方一提地方史,就上溯到秦汉,不过,很多地方是细追不到的,因为这些朝代看似很强大,疆域广阔,影响很重要,但在局部地区却是十分有限的。岭南地区自古因为地理环境,山高林深,大部地方实际均为蛮族所在地,或是蛮荒之地。

秦汉及后几个朝代,虽在名义上有着岭南疆域,但属于粗放式管制,或是放任式管制,朝廷真正权力是达不到的,所到之处,也只不过是一些平原肥沃之地,以现在广西为例,当时受中原文化影响程度深的地方,只是桂东一带,越往桂西越弱。

即使是地方行政中心以外,很难全面顾及,打个比方,一个县有平方公里,但朝廷所能管制,并开发到的地方,实际上只有县城周边几十平方公里而已,还有很广阔的地方处于朝廷无管理,无开发状态。

西南区域受到中原文化影响的过程其实是漫长的,是个渐进过程,在历史各朝代中,普遍都是部分由朝廷管控,部分为蛮地,再说,当时经济生产力,人口之类条件就那样,达不到,开发不到也是很正常的,都是在历史进程中,慢慢融合,慢慢归一。

道光年思恩县总图

以思恩县来讲,唐以前是“蛮地”——环王国的辖地,唐贞观十二年(年),时任桂州都督李宏节开拓这一片区域。在这个叫做环洛峒的地方建置环州,初分八县:正平,福零,龙源,饶勉,思恩,武石,歌良,都蒙,州治就在正平县环洛峒(在现在地庐屯(刘家屯)一带)。

到天宝元年(年),环州改为整平郡(也有叫正平郡),并析置一个羁縻州——抚州,均隶属岭南西道(邕州都督府),到乾元元年(年)又“撤郡改州”,复为环州建制。

这就是这区域的行政建置之始。环州八县,除了歌良县在现在宜山,河池境,其他七县都在现今环江县境内。其中这时代的思恩县在今天大环江中下游及以西地区,至于思恩县名字的由来,倒不是很清楚,总之,“思恩县”这名字第一次出现了。

至于这个“环王国”有什么历史,现在几本古书中还没有查到,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今环江县的“环”肯定与此有渊源。

现在很多网文中讲这个清廉官员桂州都督李宏节,于贞观八年去世,并引出了一个他儿子卖宝珠,唐太宗大怒的故事,但广西多地文献明确记载,贞观十二年时,正是他开置的环州,并且还干了一件大事,即遣军整修从上思、思明州通往安南的道路。

抚州即后来的安化,再到民国时的宜北县,最后又并回环江县。

年思恩县区域图

唐后的五代十国(~年)时期,天下乱了,此地先为马氏楚地,后为南汉地,因为马楚和南汉都属区域政权,纷争之中,对很多地方并不是完全占据,由此,环州的建制也乱了,此时仅剩下思恩、都蒙二县了,(余6县已经是归他地所辖了),环州也不是意义上的正州了,而属于“蛮州”,羁縻州,也正是这个时候,思恩成为了环州首县,治所所在。

到了宋初,开宝二年(年),太祖遣大将潘美南征,天下又平,这区域已经形成了环州,镇宁州二州建制。可是,从雍熙年(年)到熙宁八年(年)百年间,二州境内并无太平之日,当地蒙氏首领几代人连续反宋,建立“大唐国”,其反抗几乎贯穿宋之一代。

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在熙宁八年,环州,镇宁州合并撤州,原所有辖县地并入思恩县。治所移至带溪(后来叫大溪,今洛阳镇合作八圩),管辖带溪、普义、镇宁三寨。

虽然几年后的年,环州曾一度重新复置了几年,思恩县也一度重归其名下,但这也是思恩作为县制,区域最大行政建制的历史,已经开始了,县治在环江洲(今环江大桥东面一带)。

年思恩县地图

到了元代,思恩县迎来历史上最大的区域建制,原唐代环州划出去的抚州(也就是宋代的羁縻安化州)并入思恩县,其先属庆远路,后属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抚州的划入,使得这时的思恩县区域就几乎是今天环江县全境,加上今日贵州的荔波县,实际上这也差不多是唐朝时的环州的大小。

关于这个荔波县,各史籍记载有不同,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宋时思恩县已析置出羁縻荔波州,直到明洪武十七年才“改土归流”成荔波县,结论:荔波县是宋代思恩县的;

二,在明洪武十七年,思恩县才在西北部直接析置出个荔波县,结论:荔波县是宋代思恩县的;

三,荔波原是南丹州荔波峒,于明洪武元年(年),划隶思恩县,洪武十七年再分置成荔波县,结论:荔波县是原宋代南丹州的。

这不管哪个说法,反正在洪武十七年荔波县是从当时的思恩县分出去的,分县后,两县隔个三五十年,随着时局变动,同在南丹州,庆远府,河池州三个大区之间改变归属。

年思恩县区域图

到了清代的二百余年间,思恩县也就开始缩小之路了。

清初的雍正十年(年),荔波县分到了贵州都匀府;清朝快结束时,光绪三十一年(年),思恩县北部的五十二峒、中州、三里等地另置安化厅(唐时抚州,宋时安化州),治所在今天环江县明伦,也就是后来民国时期的宜北县的基础。

清代的思恩县划分也简单,只分东南西北四乡,东乡都亮,南乡金城,西乡镇宁,北乡思恩。

四乡共分二十二里:在城,谭村,石狗,大溪,安顺,上北,普义,三疃,六传,川山,永安,仪凤,水源,普传,下官,温平,思烂,新安,安黎,中洲上,中洲中,中洲下。

到了民国二年,分出去的安化厅正式改制成为宜北县,思恩县划分就更简单了,只分三区:望峰,安荣,道团。

这个建制一直延续到年撤并。

至于思恩县县治,也同样在时局变动中多次搬迁,思恩县城的建设也是一波三折。

唐时环州思恩县只有治所而没有建城,在环江州,宋以后在带溪寨。

永乐二十二年(年),因为地方起乱,县治也就搬到都亮乡清潭村,后来又搬到白山寨(大才乡新坡村白山屯),欧家山(今公安局,法院),并开始筑土垣为城,思恩土城周长二百丈,高一丈二尺,厚六尺,有四门。

到宏治年,县绅士韦志庆,谭文达等人数次请示,希望改建思恩城池,打造真正的砖石城,但因各种原因,城建始终没有建起来。

到了清初,南明兵事争夺,三蕃作乱,刀兵之下,思恩土城崩塌残缺。直到康熙三年(年),时任知县翁世庸主持,移址建造石城,筑谯楼城门,后又经历任知县相继修整,向西扩建。一座思恩县城池也就完善了。

后来又是数年兵火与建设,四道城门,城墙在几十年间也慢慢被拆除,南门、西门民国初年毁于战火,仅存东门、北门一如旧观,颇具规模,一直保留到年,相信老一辈思恩人有幸见过。

之后建国初建设,热火朝天的建设中,拆除北门楼;六十年代初,拆除东门楼。这座思恩城池也就彻底的消失在历史中了,如今应该也看不到一点痕迹了,仅剩史籍中,仅有只言片语记载着他的过去。

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的一篇思恩县,又能唤起当地多少记忆呢?思恩县千年,遗忘只要几十年。社会发展就是这样,曾经的慢慢成为历史,历史又慢慢的模糊,模糊又慢慢的消失。一方故事,保留几何?无人提起也就无人知了。

专注广西地方志,讲讲广西过去的!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