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综合报道
“考生三次考上北大获利万”的事引发了热议。
有学校的宣传喜报称,全某某年考上北大,年在湛江麻章名校复读,年在化州民校复读,获得分高分,勇夺茂名市第一,“三次高考都考上了北京大学”,他累计获得了万元的奖金。
据媒体梳理,全某某从年起三次参加高考学籍所在的学校先后是:广东省湛江市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后于年改名为湛江市博雅学校)、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青鸟实验学校、湛江市博雅学校。多校
而针对网传的万元奖励,年5月15日化州市青鸟实验学校发布的年秋季招生简章显示,“高中毕业考取清华北大的学子可获得百万奖学金”。
有网友称他是“职业考霸”“高考雇佣兵”,还有人质疑他是高考移民。目前已有多方就此事进行回应——
●广东教育考试院表示,全某某不属于高考移民,在当地高考没有问题。
●化州市教育局纪检监察室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市教育局已经了解到网传的有关情况,相关部门也已经成立了工作组,紧急开展调查工作,具体调查结果后续会通过官方途径通报。(天目新闻)
●湛江市博雅学校一名负责招生的老师则表示,全某某“应该是”在该校就读过,但他是否因为考上北京大学而获得上百万的奖金,自己并不清楚。
●记者致电北京大学招生办监督电话,其工作人员表示全某宇三次考北大属于个人自由,他们无法约束。(海报新闻)●北京大学*委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真是“职业考生”的情况,“我们一般不太可能再给他发录取的offer(录取通知)。”
澎湃评论
这一次,北大能不招高分段的全某某吗?
有一些网友认为,只要法律不禁止,“职业考生”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一遍遍刷高分,拿顶级名校的录取,同时一遍遍拿教培机构、复读学校的奖励,没有问题。还有人认为,这样的学霸级、“考神”靠自己本事吃饭,一遍一遍刷高考,在民营学校里面赚“广告费”“代言费”,也是其自食其力,在一张考卷面前人人平等。
依这部分网友的观点,是把高考看成了一个集合竞价的股市,如果北大的“成交价”是6块5毛8,学生的“分数报价”是6块7毛1,那么,北大就必须成交,不然就是破坏了“市场规则”。
但是,高考不是做生意,不要忘记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主体是高校,高校是招生的责任人,有权利、有义务在招生过程中体现其办学理念和教育价值。事实上,面对全某某这样的高分段考生,哪怕之前考生放过多次“鸽子”,顶级名校也不舍得放弃,这才是问题所在。
从年以来,中国开始启动高考改革,突出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特别在自选科目上实施“等第制”,改革的动因就是希望能够纠正“分分计较”的时弊,能广开高考多元选才的大门,改变原来只是由一个抽象的总分数来评价考生的现状,而是赋予考生更多的考察维度,同时引导高校在招录时能提出自己的选录标准,推动多元录取。
但是,近年来,包括顶级名校在内的高校在招录时,往往还是只看总分,甚至变成畸形的状元收割战、争夺战:A校收了15省的状元,B校就要收了16省的;C校包揽了全省前20里面的10个,D校必须要收更多;最最关键的是,“我校”的录取线绝不能比“贵校”低……甚至前些年,为了抢高分段的考生,各种争议手段频出,不一而足。
另一方面,顶级名校在舆论的反推之下也骑虎难下,真的“不拘一格招人才”,在当年状元数、录取线上出现下跌,马上会遭到各方的质疑——XX大学是不是不行了?
名校之间在状元段“卷”得你死我活,才让全某某们有了当“鸽王”的勇气:P大不录取,那就转投T大,到时候就会拉低你的分数线。这像极了之前培训机构的那句广告:“你的孩子不来培训,我们就培训你孩子的竞争对手。”
高分段考生待价而沽——不仅是在名校之间做选择,更是在读名校和当“职业学生”套现之间选择。高复班拿尖子生给自己做广告(哪怕其高考成绩与自身无关,甚至有的就是挂一个名,根本就没有入读);尖子生则把考试当成发财的工具,一次次浪费名校的招生名额;名校为了高分段的面子,一次次录取“鸽王”……结果为国选才、为国育才的高考,还是逃不开“分数为王”。
这一次,北大能不招高分段的全某某吗?不是挽回面子,而是还原高考正常的价值观——立德树人。
(本文综合澎湃首席评论员沈彬、陈垠杉/中国青年报、九派新闻、天目新闻、张海振文露漪/海报新闻、第一财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