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
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广东省内一批曾奋战在贫困村一线的干部,
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踏上回程。
来自珠海市司法局的
李龙彬、吴伟文、刘璧蓬
也是其中的三人!
回望一场已宣告胜利的脱贫攻坚战,珠海市司法局及其下属机构珠海市强制隔离戒*所为江湖镇车木根村、石湾街道长坡村以及江湖镇陈谢村的发展倾其所能,留下一个个扶贫的印记,三位选派干部在一项项扶贫工作中,不断为村民农户传递温暖与力量。
有的梦想,
可能在奔赴目标的路途上相遇;
有的故事,
不会因时光的流逝,
从历史的舞台上退去!
李龙彬
扶贫“老大哥”的八年驻村路
他没有住过破旧的危房,也没种过贫瘠的土地,却对农民有天然的感情,有着强烈的扶贫情怀。
他曾不远百里自发为贫困家庭筹集旧衣裳,也曾徒手为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户清理满是污垢的床铺,如今依然常常翻山越岭到相对贫困户家中走访。对于扶贫,八年来他一直是身体力行。
他有自己的坚持和执着:从巷口村到车木根村,从一名司法干警到驻村第一书记,为村民谋取更美好的生活始终是他花尽精力的一项工作。
他是珠海市司法局选派茂名化州的扶贫干部李龙彬。
年,司法局对口帮扶化州市工作正式启动,李龙彬克服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困难,踊跃报名,义无反顾、踌躇满怀踏上了化州扶贫驻村之路。面对地贫、村贫、人贫,自来水不通,没有像样的村道,一穷二白的村集体……他暗暗发誓,一定尽快改变村里的现状。
扶贫八年以来,他相继走进茂名化州巷口村、江湖镇车木根村,为这两个村子引进产业和资金,让村民实现了增收。
年与年,两个村相继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他会问得很详细。多年后回到巷口村,在农户徐洪超家,李龙彬一坐就是数个小时,详细询问现在他们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子女外出务工是否顺利,村里还有没有辍学的孤儿……直到夜深才离开。
他会看得很仔细。结束扶贫工作回到珠海,李龙彬还是放心不下车木根村*达传一家11口的生活。他回到该农户家中,打开电灯看是否能正常用电,问窗户现在还是否会漏水,来到厨房,打开灶上的大锅盖,看里面做着什么好吃的。
他会记得很多。教育脱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一步,驻村车木根的5年,他共为56名适龄儿童顺利争取落实教育补助,补助金额达元。车木根村农户劳中勇家中三个孩子,都在扶贫*策的支持下入读了小学,他带着新买的文具,来到劳中勇家中,想看看孩子们成绩有没有赶上来了。
八年零1个月,公里,李龙彬往返化州珠海的路程,足足有十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5圈。巷口村、车木根村96户人相继实现了脱贫,而李龙彬也从当年的小李,蝶变成如今的扶贫“老大哥”。
吴伟文
扶贫“打怪”的进阶之路
“娟姐,我要走啦,返珠海啦!”仲夏的化州高温干燥,吴伟文提着刚从基地捞出的鲈鱼,来到农户朱丽娟家中,与她道别。偌大的院子里晒着娟姐刚丰收的花生,孙女正在二层房间里睡觉,孙子则忙着与拴在门外的小狗玩耍,其乐融融。
娟姐是吴伟文年初到江湖镇陈谢村时入户调查时认识的一户贫困户。彼时,娟姐丈夫因工伤去世,祸不单行,娟姐儿子也因工受伤,一家五口霎时失去了经济来源。吴伟文知情后第一时间为娟姐办理了各项补助,隔三岔五到娟姐家看看是否需要帮助。如今五年过去了,娟姐儿子重新投入工作,一家情况逐渐好转,生活越过越有盼头,而吴伟文也和娟姐一家也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陈谢村因为缺少集体经济,村经济水平低下。年,陈谢村共有贫困户65户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元。“我能为他们做什么呢?”到陈谢村后,吴伟文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
要“输血”更要“造血”,必须让陈谢村有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考虑到陈谢村地少人多,没有连片的土地,吴伟文决定从养殖业入手。经连月的实地调查,赴广州等地实地学习,吴伟文最终为陈谢村引入了一种名为陆基箱式推水养殖的高产、集约型养殖模式。该养殖模式由快速排污养殖箱体、杀菌系统、水处理系统等组成,能有效解决传统养殖存在的环境污染、水资源浪费、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
要在农村推广推水养殖新模式,也并非易事。“我们有现成的鱼塘,为什么要搞这么多设备?”有村干部提出了质疑。吴伟文深知他们的担忧,反复为其讲解此类养殖模式的好处和未来发展空间。
年底,陈谢村陆基箱式推水养殖产业项目迎来了第一笔收益,贫困户人均领到了多元的分红。截至年底,该项目已累计创造了近30万元的收益,并完成养殖产业(一期)、(二期)以及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的建设。该项目目前运营顺利,养殖了加州鲈鱼等优质鱼类,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道路。与此同时,该项目还带动了村里3名贫困人员的就业,每人每月在“家门口”工作就能拿到元左右的工资。实实在在的成果,终于赢得了村干部对基地的肯定。
产业基地之外,吴伟文绞尽脑汁,解决农户危房改造工程;穿街过巷,让有劳动力的贫困户积极外出务工;苦口婆心,力劝有条件的家庭,一定要让子女上大学,走出农村看看……
“5年扶贫路,就像游戏里的升级打怪一样,过完一关又一坎,有疲惫也有喜悦,困难与成就感并存。”吴伟文说。
刘璧蓬
从“书生气”到接地气
一身黝黑的皮肤,头顶草帽,在泥地里和村民一起修整丈量土地的刘璧蓬,越来越擅长农活,让石湾街道长坡村的群众对这位特区来的扶贫干部倍感亲近。
年5月,经珠海市司法局选派,刘璧蓬开始了长坡村的驻村工作,从行*复议科室到驻村扶贫第一书记,脱掉“书生气”,染上“泥土气”。
驻村扶贫一大难关是“方言关”。要真心真情与贫困户交流,成为朋友,甚至成为家人,就需要扶贫干部与村民“同声同气”,这可难不倒潮汕籍的刘璧蓬。通过走村入组,蹲田间地头与每家每户叨唠,与当地干部聊脱贫攻坚,很快,刘璧蓬已听得懂当地方言,还能用几句方言进行简单对话。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近几年帮扶*策的实施,长坡村硬化道路通了,土房危房改建成砖瓦房,各项硬件设施建设从“纸上”落到“地上”。碧波荡漾的鉴江水、依山而建的最美绿道,还有鳞次栉比的现代住房......村内环境得到大幅改善,但如何助力“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推进产业扶贫、“造血”扶贫仍是关键之道。
“农村发展产业失败的项目案例太多,开始之初我也很害怕产业选不准、选不好,给群众造成损失。”刘璧蓬坦言。
但路走对了,就不惧怕遥远。驻村后,刘璧蓬在原有亩百香果基地基础上扩建30亩,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效应,其中亩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将基地承包给公司经营,累计为47户名贫困户增收38.3万元、为普通农户增加土地收入33.6万,还带动10户在家务农有劳动力贫困户在基地就业。
然而,年底,百香果基地遭遇百香果市场低迷和公司自身经营情况等问题,原合作公司表示期满后难以续约。年1月,基地与原合作公司的合作正式终止。
“绝不可以让国家的土地多荒废一天。”刘璧蓬提醒自己。他奔走于各个大小会议之间,倾听村委、村民的诉求,寻求珠海驻茂名扶贫工作组的意见。最终,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经研究,决定将百香果基地进行转型升级。经过多方考察,刘璧蓬与村委会确定广东海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新的合作公司。
新的合作公司,意味着要有新的合作文书等。刘璧蓬利用自身法学专业的长处,在各个环节发挥出重要作用,保证基地运行合法合规,保证村民的合法权益。事实上,驻村3年,刘璧蓬一直是村里的“法治顾问”,村民遇到大小纠纷,总会想到来找“刘书记”主持公道。而刘璧蓬也乐此不疲地为村民普及法律知识。
“脱贫攻坚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种‘获得感’不是抽象的,它可以是一条路、一盏路灯。相信未来,长坡村的基层干部一定能把它摸准了、做实了,小康之路定能会越走越稳。”刘璧蓬说。
来源:南方+
原标题:《不负期望!他们从化州扶贫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