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亚水正在挑选包装丰收的佛手瓜。
■村民在镇安村就业扶贫工厂工作。
■航拍镇安村,旧貌换新颜。
■博青村张亚玉参与毛豆采摘作业增收脱贫。
凌晨4点,夜色笼罩下的博青村,一户户村民慢慢走出了家门,陆续集中到博青村的毛豆种植基地等着“派活”。“得早点来,要不活都派完啦!”贫困户张亚玉说,前两天为了早点到基地,他骑自行车太快还摔了一跤。但这丝毫没有打消他的干活热情,“像我这样有点残疾、手脚不太利索的人,大半天时间摘毛豆就能赚到一百多元,这是以前从没遇到过的美事了!”这样“抢活”的场景,就发生在化州市丽岗镇博青村。自从化州市委统战部派来驻村干部后,博青村找准了扶贫产业、拓展合作模式,落后面貌逐步改变。
和博青村类似,在省定贫困村丽岗镇镇安村现在也是收获的季节。一个个挂在枝蔓上的佛手瓜青翠鲜嫩。“没停过手,最多的一天,出货一万斤!”作为致富带头人,本村人吴清秀说,他看着镇安村一步步从贫穷落后到迎头赶上,贫困户们如何从得过且过到积极生活。在不同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化州市的两个贫困村实现了多方共赢,以产业化、规模化带动贫困村发展,激发了贫困户的内在生产力,带动全村的贫困户顺利脱贫。
节假日连孩子都来帮着摘毛豆
夕阳西下,柔和的阳光照耀着绿油油的毛豆田。张亚玉有一只眼睛不太好使,做事情的时候,手脚也不是很灵活。他特别申请了下午先来摘一些毛豆叶子,这样可以提前“预订”几垄毛豆,第二天一早就不用太早来排队了。起初,毛豆种植基地需要用工时,管理人员通过村委会的大喇叭来广而告之,可来干活的人寥寥无几。“我们这边没吃过毛豆,也不认识这种作物,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弄。”张亚玉说,可慢慢地,村民们发现了来毛豆基地工作的好处:活不难,用时短,收入性价比很高,抢着摘毛豆的农户渐渐挤满了基地的大门。节假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来毛豆基地干活,就连不用上学的孩子也赶着来帮忙。
年6月,化州市委统战部来到博青村驻点扶贫。通过调研,驻村干部们发现,博青村土地肥沃、水源好,气候条件很适合种植北方的返季节蔬菜。在多方考察下,驻村工作队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与茂名市微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开发了博青村毛豆种植基地项目。“这片毛豆种植基地占地有多亩,总投资多万元。其中,扶贫产业资金投入46万多元。”驻村干部李泳霖说,通过实行规模化种植及专业化管理,毛豆产量平均亩产可达到斤,每年可种植两造,预计每年毛豆产量可达万斤。该基地实行轮耕种植方式,每年还可种植一造番薯或水稻,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作为扶贫产业,博青村采取参股分红的方式,带动贫困户投资入股该公司,每年可为参与项目的40户贫困户获取收益5.6万元(年收益率达到11.95%)。此外该产业具有劳动力密集的特点,能为博青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不仅带动有劳动力的31户贫困户就业,还为当地村民提供多个的就业岗位,预计每年可为博青贫困户和当地村民带来劳务收入近万元。”李泳霖说,多亩的土地流转为村集体及村民也能带来租地收入。对于合作的公司而言,能解决扩大规模的用地需求,同时基地种植模式的推广提高了农户的科学种植水平,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贫困户张亚玉是博青村的“五保户”,因为身有残疾还患有癫痫,以前就是靠*府兜底生活,基本没有干过什么活。自从了解毛豆基地的务工方式后,张亚玉改变了生活面貌,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般从早上6点干到下午2点,这样大半天时间就能挣多元。“活简单,就像这样先把叶子扒掉,再摘毛豆。”张亚玉说,摘好毛豆之后,按照4毛一斤的价格结算工钱,他算是干得慢的,有人干得利索,半天就能赚多元。“高峰期的时候,基地一天就有多人采豆子,毛豆基地能解决博青村大部分人的劳务需求。”毛豆基地负责人何仁勇说。
每年基地按比例分红给贫困户
陈炜鑫是潮汕人,刚被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派到丽岗镇镇安村驻点扶贫时,还担心语言沟通问题。“村里人都说化州话,我只能听懂一半……”陈炜鑫说,既然来了,再大的困难都必须克服。通过持之以恒地入户、走访,陈炜鑫不单和村民们成了朋友,说起当地话也是应用自如。镇安村有种植佛手瓜的传统,吴清秀是村子里的种植大户。可他曾经面临没有更多的土地种植,没资金投入,佛手瓜种植发展不起来。“通过多次协商,省财*和帮扶单位共出资70万元,和村里致富带头人一起合作扩建了佛手瓜种植基地。”陈炜鑫说,从10月份到来年5月份,每天都可以摘果,这亩平均每一天可以出几千斤果。
“扶贫资金投入之后,每年基地按比例分红给镇安村的贫困户8万余元,吸纳了至少10个贫困户在基地长期务工。”陈炜鑫说,佛手瓜基地扩建到亩,通过科学种植产量也十分稳定,有了稳定的供货渠道,佛手瓜供不应求,成了“脱贫瓜”“致富瓜”。“这是一个共赢的局面,致富带头人获得了产业发展的支持,村子里的贫困户得到了帮扶,扶贫资金也有了妥善的增值使用。在基地务工的贫困户,每人每天都有90元的收入。”陈炜鑫说。
今年53岁的刘亚云,正在基地打包摘好的佛手瓜,一手拿着网兜,一手拿着青嫩硕大的佛手瓜,动作麻利,一分钟能包装几十个。“真的帮了我好多。十几年前我老公突然去世,留下两个女儿靠我一个人拉扯大,真的很难。现在扶贫有了好*策,两个女儿在东莞和广州读大学都不用学费,我在基地这里务工也有稳定收入。”刘亚云一边说着,手里的活却没停下,一想到女儿们很快毕业了,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她就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另外,驻村工作队利用财*资金和帮扶单位资金给贫困户发了鸡苗、化肥等生产物料。对于有劳动能力且干得好的贫困户,还会通过消费扶贫、电商流通等方式帮他们扩大消费渠道。“年5月,我们和农村首个电商平台‘万讯七子’合作。因为我们学校有电商专业,就由我们学校的电商专业负责镇安村支部站的拓展和运营,销售利润的75%平分给贫困户。”陈炜鑫说,电商渠道的拓展不但增加了销售渠道,而且增加了如包装、物流等务工岗位。
在驻村工作队三年多的努力下,以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和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为目标,拓宽思路、创新方式、完善机制,着力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采写:新快报记者严蓉
■图片:新快报记者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