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几百上千元不等的日式Omakase,曾是不少中产食客彰显身份与品位的就餐形式。
而在“人均美食家”的广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味标准和判断,怎么可能将自己饭桌的控制权,拱手相让给陌生人?
更符合广东宝宝体质的Omakase,显然不会出现在市中心的高级餐厅。
在毫不起眼的街头巷尾,充满烟火气的“牛杂Omakase”,才是广东老饕的心头好。
想吃什么?老板马上给你剪!
老板站在一大锅滚烫的牛杂前,食客围炉聚集,只需要跟老板说想吃什么部位、想吃多少分量,在几声清亮的“chok、chok、chok”剪刀声响起后,食客的碗里就放着大小适口、符合他们要求的“一口牛杂”。
如果说日式Omakase要凸显专业与尊贵,“牛杂Omakase”主打的就是实惠和接地气。
剪牛杂,打工人的“深夜食堂”
如今,不少广东人从小吃到大的牛杂,也跟随着他们成长的步伐,从小时候的解馋小吃,变成了打工人的平价快餐。
“老广”Susan家对面就是一家化州牛杂店,比起铺满整个店面的宣传语“央视受访品牌”“新鲜不过夜”“人气榜NO.1”,更吸引她的是那股勾人的牛杂香气。
“这家店刚开业的时候,我一周来两次,一般都是下班经过打包回去吃。”一次,宅女Susan和同事下班后约着一起来吃牛杂,第一次坐到了炉灶前的“餐桌”,才找到了化州牛杂的正确打开方式。
近年来,化州牛杂店在广州渐渐多了起来。(图/贾辉)
在广东化州的街头,牛杂档随处可见。而无论是开店的,还是推着小推车的牛杂档,煮牛杂的炉灶旁总会留有让食客吃牛杂的地方,周围还放了一圈的凳子。
不论天气多热,甚至是下雨,炉灶旁总有食客在默默守候。正宗的化州牛杂会在锅中煨着两个瓦罐,里面装着调味汁,有辣有不辣。老板会根据食客的喜好,将剪好的牛杂蘸入不同的调料罐,再放入食客的碗中。
如何剪出既有嚼劲,又大小适口的牛杂,考验着每个老板的“功力”。去得多的熟客,老板还能记住他们的喜好,喜欢吃的牛腩多剪一点,嚼不动的牛肠再剪小一点,还得多蘸点爱吃的辣酱。这不比日式Omakase贴心多了?
将调料罐泡在汤中,可以防止酱料凝固。(图/《味·道》)
“坐在锅边,看中哪一块牛杂就让老板剪哪块,还可以让他剪大块点。”对于从小吃广式牛杂的Susan来说,化州牛杂给了她全新的味蕾体验,“化州牛杂的味道比较‘小清新’,不像其它牛杂有看不见的‘科技与狠活’”。
广东人对食物的最高评价,就是要尝到食物的“本味”,比如“鸡有鸡味”。牛杂,当然也要有“牛味”。用牛骨清汤熬煮的化州牛杂,就是为了保留牛肉本身的鲜美。
牛杂、烫菜、幼粉,再加上一碗灵*清汤,人均四五十元就能吃得尽兴而归。“现在随便点个好点的外卖都得三十四元了,真不如下楼吃牛杂,还热闹点。”
Susan常去的牛杂店,虽然也有独立的餐桌,可以点提前切好的牛杂煲,但围炉坐的位置往往更受欢迎,“大概有10个座位,基本都坐满人”。尽管彼此都是陌生人,但聊起天来却是没有隔阂的感觉。
围炉而坐吃牛杂,别有一番风味。(图/视频截图
品城记本地版)对00后小雯来说,围炉而坐的化州牛杂店,有着“i人也不会觉得社恐的魔力”。
因为朋友临时爽约,小雯只能独自来探店。小雯是广东惠州人,看到有博主推荐开在广州的正宗化州牛杂店,跃跃欲试,“想尝尝跟传统的广式牛杂有什么不同”。
本打算独自安静地吃完一顿化州牛杂的小雯,却接连被“搭讪”。
坐在小雯旁边的大哥,点菜的时候直接探头看她点了什么,还问她:“你点的好吃不?”
坐在另一边的姐姐,也和小雯聊了几句,“然后她直接和我分享她点的粉,拿了个小碗给我倒了一半,可不好意思了”。
小雯第一次体验正宗的化州牛杂。(图/受访者提供)
就连剪牛杂的小哥,也对小雯关怀备至。“我看见店员在加新的汤,想问那些汤怎么熬制的时候,那个小哥哥居然问我要不要盛一碗尝尝。”
更让小雯觉得惊讶的是,相隔七八米的炉灶两端的食客,竟然也能聊起来。“只要一说到哪里的‘走*档’(路边摊)牛杂正宗好吃,整桌人就像连接到同一频道那样,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享。”
从具体的地标建筑到详细的行走路线和方向,从档口的营业时间到经营者的家庭情况,每个人都想分享自己私藏的宝藏美食店。“就好像一桌好朋友一起吃席的感觉,但其实大家互相都不认识。”小雯说,那一夜,有一种误入日剧《深夜食堂》的错觉。
“不仅温暖你的胃,还温暖你的心。”
坐在锅边,看着滚烫的牛杂,真的会忍不住越吃越多。(图/《味·道》)
吃的不只是味道,还有氛围感
在广东街头随处可见的牛杂,是润物细无声般的存在,可以成为解馋的小吃、下午茶,也可以搭配粉面,变成方便快捷又实惠的正餐。
牛杂不见得是多么饕餮的美味,却是广东人重要的共同记忆,坊间也流传着不少“都市传奇”。
在广州芳村陆居路,曾有一家牛杂界“殿堂级别”的阿婆牛杂,每次下午出摊,都能引来四面八方的食客大排长龙。前几年,由于阿婆年纪大了,没人能准确知道已经80多岁的她下一次出摊是什么时候。食客们甚至特意建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