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及粤西地区有两个词,涉及到农村的两种竹编容器——“粪箕仔”与“簸箕炊”,本地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外地人,特别是北方人(广东以北)听了绝大部分一脸懵圈。
粪箕,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农村必不可少的家庭农用工具,形状似簸箕又似筐子,比簸箕深一些,比筐子浅一点,中间一根提梁,一般是用竹条或柳条编的,用来捡拾狗粪、牛粪、猪粪以及其他牲畜粪便,用来作肥料的。后来,农村土地使用的肥料不再短缺,粪箕慢慢地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但在很多农村仍然可以见到此物。
农村的粪箕粪箕仔,从字面上来说,好像是指一个小的粪箕,然而并不是,它就是指粪箕里装的小孩。这个词通常用来骂小孩不争气、搅屎棍的意思,现在虽然普遍使用,但原本的意思却相当恶*。
以前的人生活艰难,科学不发达,医疗水平差,常发生小孩夭折的惨剧。大人把死去的小孩尸体用粪箕装好,提到岭坡上去埋,这种小孩一般是不能埋到祖坟里的。因此,骂人“粪箕仔”原意是咒人死,且死无葬身之地(在古代是很严重的事,发誓时常用)。广东别的地方也有类似的骂法,如广州叫“粪箕掘”,茂名叫“粪箕(秧)”,都是一个意思。
“粪箕仔”的原意虽然恶*,却常是父母骂小孩时使用,难道他们不忌讳吗?这就是民间的风俗了。以前的人不敢说小孩的好话,怕被*嫉恨招来恶运,反而骂得越狠越*,小孩子的运气就越好。
顽皮的小孩而“簸箕炊”则是一种粤西地区家喻户晓的小吃。“簸箕”是一种竹编的扁形容器,“炊”是烧火做饭的意思,北方人从字面上完全理解不了意思,但“簸箕炊”三字连起来,在我们这里就是一种糕点的名称。
簸箕炊在茂名的电白、高州、信宜、化州、湛江的各区,遂溪县、廉江市、吴川市、雷州市、徐闻县一带非常盛行。因其采用竹篾编制而成的簸箕为盛具而著称,化州又称格籺或簸箕籺。
遂溪西边沿海的港门镇、北坡镇、草潭镇、杨柑镇等称之为白籺(与那种有馅的白籺不同),湛江市区及廉江市称其为簸箕炊,以廉江簸箕炊最为出名。这个籺字原是一个米字一个乙字,打不出来,暂用这个字代替。
簸箕炊的做法:把磨成浆的米粉于簸箕当中,上锅蒸煮,待一层熟透后再逐渐添加,一般都有三层以上。待米粉全熟后,用小刀将其割成格状,其表面放上香油、芝麻与蒜鸡油即可。
夏秋季节,将簸箕炊切成小方块,撒上小芝麻或配蒜头、酱油、花生油;冬春季节,将簸箕炊切成小方块炒热加辣椒酱。更有人掺入菠菜汁于米浆中,制成绿色的簸箕炊。簸箕炊入口细腻富有弹性,软滑而不黏牙,香浓而又不腻,那种味道食过就让人难以忘怀,簸箕炊这三个字必定会牢记于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簸箕炊是农村小孩最奢侈的零食之一。买簸箕炊不像买别的小吃那样要现金交易,没钱也可以吃到簸箕炊,拿自家米缸里拿米去找小贩换就行,一斤米可以换一块。父母不在家,只要米缸里有米,就有簸箕炊吃。经常发生小孩偷拿米去换簸箕炊被大人暴打的事件。
粤西著名小吃簸箕炊所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其特有的民风习俗。如果你是粤西人,“粪箕仔”与“簸箕炊”这两个词,有没有出现在你生活中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