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车轮上包镶着铁皮的大轱辘高脚牛车,在玄武岩上咿咿欸欸地辗碾,春夏秋冬,雨露风霜,在数千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往来车辆无数次碾过调丰村古驿道,留下深沟似的车辙。
古驿道是指年前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道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是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近年来,广东省大力挖掘与保护古驿道遗址遗迹,展现古驿道沿线村落、城市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
在湛江遂溪调丰银溪南畔的青石上,就有两条清晰可见的古车辙,被列为广东省“百大新发现”。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湛江古驿道是串联南北文明的通途,也成为人们穿越千年探寻宝贵历史的重要载体。
近日,笔者在湛江古驿道沿线走访中了解到,湛江几乎每个县(市、区)都留下了古驿道遗迹,是湛江历史发展的重要缩影和文化脉络的延续。据考究,湛江古驿道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于汉武帝在徐闻设县之前就已存在。
●撰文:麦思容摄影:郭龙碧
水陆两条古驿道纵贯南北
既有历代雷州人上京赶考必经之路雷阳古驿道,也有衍生出状元故里的吴川霞街古水道繁、与海外相连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徐闻古港……
作为中国大陆最难端的滨海城市,湛江水网交错,陆路发达,水路与陆路驿道相辅相成,构成了较为完备的内陆交通与海外交通体系。在历史上,湛江古驿道对南北沟通、海内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湛江古驿道自北向南主要线路穿过了廉江、吴川、遂溪、雷州、徐闻,沿线上还设置了许多驿站,供官员或传达文书人员休息、更换马匹或住宿,留下了大量古迹与故事。此外,也有个别线路穿过了坡头、麻章,但根据笔者目前的走访调查,现被发现的遗迹较少。
湛江的水路驿道则主要集中在吴川,典型遗址有霞街古水道、极浦亭古水道等。古水道哺育了一条条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也形成了大大小小曾经辉煌热闹的码头。
湛江水路驿道与陆路驿道形成衔接,互为内陆、海外的延伸通道。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而徐闻古港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南粤古驿道的最后一级台阶。多年来,徐闻古港古水道为沟通中外,促进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历史贡献。
文人墨客沿路留下瑰宝
车辚辚,马笃笃,往来朝廷政令文书、交流南北货源物产、迎来行商脚夫、送往求名学子……古驿道搭建起南北、海内外沟通的通途,促进物流、人流、文化往来连绵不绝,为雷州半岛注入丰富的文化元素。
千百年来,水路、陆路的通达,令湛江成为了无数名人豪客的汇聚地。
苏东坡二进遂溪荔枝村,只为对饮啖荔;南宋祥兴年右丞相陈宜中顺水路过吴川极浦亭,提笔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如占城经吴川极浦亭》;元代诗词四大家范梈在廉江三合驿站歇憩时写下一诗《过三合驿》;汤显祖在徐闻与同乡知县熊敏创办了对当地影响至深的贵生书院;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从吴川霞街走出;一众宋后文人墨客在湛江留下名诗著词……一条条疏通东西南北交流的古驿道,助推了沿线村庄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湛江创造了大量的文化瑰宝。
重走古驿道,探寻古老传说。近日,笔者自北向南,沿着湛江古驿道主干线,走访了湛江各县(市、区)的古驿道,观摩了部分古驿道遗址,聆听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现将所见所闻与诸君分享。
遂溪
调丰村古驿道深深古车辙成广东省“百大新发现”之一
调丰古驿道遗址位于遂溪县岭北镇调丰村东南米处,在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列入广东省“百大新发现”入围名单。
调丰村遗留下的这段古驿道宽1.6米,有着深约64厘米、长约40米的车辙,车道上还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牛蹄印,或深或浅,最深的有8厘米。多年来,这条古车辙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史专家、学者与游客前来调研参观。
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虽然古驿道旁的石碑上介绍这是一条千年古驿道。但有关考古专家经过翻阅大量的史料文献,反复推敲探讨与核对,认为调丰古驿道远不止千年,其应始于汉唐,自汉武帝在徐闻设县就已存在,且是从京都经湖广通往雷琼的必经之路,一直被使用到解放初期。
车辚辚,马笃笃,走着走着,一条热闹的官道便也衍生出了一条热闹的村庄。
据程氏族谱记载,宋代曾在调风村设茅亭驿站,是南来北往的钦差、官员、文人、儒士、行商、学子的必经落足点。宋代贬谪雷州的“十贤”,就几乎都在这处停留过。到了清代,驿站功能减退,这里被改成景兰阁作为书塾,今尚存村中。
值得一提的是,驿站南侧凿有一口用青石砌筑的泉井,甘甜清冽,专供茅亭驿站为过往雷琼官员商贾等汲用。宋绍圣四年(年),苏东坡贬琼经茅亭驿站,汲井泉饮用沐浴,雷州人敬贤如师,便把井泉定名为“东坡井”。
据介绍,这口井有着奇异之象,每年清明时节与腊月卯晨,人们就会听到井底有悦耳的蛙声。清澈见底的泉水中,却从来没有人看到这只鸣叫青蛙出没。更奇特的是,无论春夏秋冬、雨季旱季,泉水总是溢出井面,汩汩地流出井沿,即使现今地下水位已经普遍降低,但这口井的泉水始终溢出。
苏二村古驿道古驿道边的村落苏东坡曾饮茶啖荔
苏二村始建于宋朝,为古驿道沿线村落,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优势,曾为其带来令人艳羡的繁华。古驿道上传来的马蹄声、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声响彻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也为这条村传来了千年的文明与骄傲。
传说,苏二村原名荔枝村,荔枝树很多,后来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二次踏进而更名。
苏东坡很喜欢吃荔枝,当年他被贬,途经南北要塞“三十里官路”时,便慕名走进荔枝村,可惜当时荔枝成熟的季节已过。村里的长老告诉他,“要尝荔枝佳果味,待到来年五月时”。
后来,苏东坡遇赦北归,经过遂溪时正逢五月,他再次踏进荔枝村,村里的长老捧出味道最美的荔枝王——“双袋子”来招待他。苏东坡终于如愿以偿,并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村民为了纪念苏东坡两次踏进荔枝村,便把荔枝村改名为苏二村,意为“苏东坡二进荔枝村”。
作为古驿道沿线的村落,古时,苏二村十分富裕,为彰显富贵奢侈,许多女子出嫁当天,踩着铺满银子的地面走出家门。此外,其繁华还体现在52座共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里。
这里的古居民建筑群是粤西地区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之一,建于明清时期,历经数百年风雨而屹立不倒。笔者在走访中发现,这里还有个别古宅有着烟火气,依然有人居住。
其中代表建筑是一座共有50多间内房的“拦河大屋”。屋中保存着完好的枪口和炮口,屋顶的古墙蜿蜒盘曲,气势恢宏,共有多个门口。一座民居就占地一条街,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非常罕见。
黄培帝是这座大宅的后人。他表示:“老祖宗的父亲是潮州大官,当年其父亲有一笔钱,问他想用来买官,还是用来建房子。家族观念重的老祖宗选择了建房,方便以后一家人住在一起。从此,闻名遐迩的‘拦河大屋’就诞生了。”
时光荏苒,在千百年的沧桑风雨中,许多动人的故事与宝贵的文化渐渐被遗忘。但是,物在,记忆便有处可寻。每一条古驿道、每一座古宅、每一口古井、每一棵古树,都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人文底蕴,有说不尽、道不完的人文故事。
点评
调丰小学校长程候鑫:
遂溪古驿道完整见证了悠悠历史
遂溪境内现存的古驿道遗迹有调丰、迈往等,保护好这些古驿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毋庸置疑,调风村古驿道的完整保存为研究古代雷州半岛的交通路线、运输工具乃至经济发展等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凭证。悠悠古驿道,拳拳圣贤心。调丰古官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人文,佐证了雷州半岛是祖国的天南重地。
徐闻
贵生书院汤显祖在此办学启民智
庭院深深,古树掩映,在徐闻县海安镇宾朴村,古朴雅致的贵生书院与喧闹的街头形成鲜明对比。书院门前有一条蜿蜒而过的古石道,仔细瞧瞧,不难发现石道上还有两条深浅不一的车辙。徐闻县博物馆馆长李海珍介绍,这条石道是现存较早的南粤古驿道之一,迄今余年。
徐闻是雷州半岛最早存在的县,建县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徐闻县治所,也就是现在的县城,从最初的海滨讨网村,迁至现在的徐闻县徐闻镇关城内。
有城必有路,县治所的迁移,为徐闻镇关城带来了一条成就其灿烂文化的徐闻城古石道。
因沿线有大众熟知的贵生书院,所以徐闻城古石道现也被称为贵生书院古驿道。
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徐闻城古石道长约米。近年来,为更好地保护历史文脉,徐闻县修复了贵生书院门前段的石道,全长约米,最宽处4.6米,最窄处2.3米。
值得一提的是,贵生书院为汤显祖所建,其建成与发展对当地思想文化影响至深。
据介绍,明万历十九年(年),汤显祖被贬为徐闻县典史。来到徐闻后,汤显祖“深感此地人轻生,不知礼仪”。为此,他便同同乡知县熊敏,共同创办贵生书院。
自此,“贵生”思想便在徐闻落地生根,影响了十几代徐闻人。从明代至清代,不少学子追随先贤,奋力读书,读书上进者大有人在。据不完全统计,汤显祖于被贬徐闻后,徐闻自明万历十九年至崇祯末年的53年间,就出举人13名。而在明洪武初至万历十九年这年间,即汤显祖未来徐闻之前,徐闻仅出举人14人。
“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汤显祖还为徐闻人留下了世代流传的名篇诗句。
如今,在徐闻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徐闻正积极打造贵生文化。贵生书院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一再修缮重建,焕然如昨,既保存了明代的办学规格,又恢复了清代重修后的规模。
一个深庭,一条石道,千百年来,静静躺在时光里,撬动了繁华,璀璨了文化,成为徐闻探寻历史、延续灿烂文明的牵引。
徐闻古港南粤古驿道最后一级台阶
徐闻古港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南粤古驿道的最后一级台阶。千百年来,这里美丽的海湾风光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商旅宦官流连忘返。潮起潮落中,便也形成了文化、经济、生态齐头并进的千古名港。
作为南粤古驿道出海口纪念地之一,徐闻古港对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丝绸、香料、黄金、瓷器等名贵货物曾经在这座古港上,被忙碌地装卸。神秘而精彩的东方文明,也借由徐闻古港得以传遍世界。
如今的徐闻古港尚保留许多古遗迹,特别是当中著名的大汉三墩景点,每年来此游玩、探寻古迹的游客络绎不绝。
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当地政府充分挖掘大三墩旅游资源,以“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为主题,结合红树林、墩岛、湖泊、渔村等自然生态风光,打造大汉海洋港口文化特色的旅游区。
令人惊喜的是,去年,徐闻古港二桥遗址保护范围出土了珍贵的西汉早期遗物,其中一件为蒜头壶口沿。择一个晴朗的周末,漫步于徐闻古港,可赏青藤、古树、老井、仙人掌、莲花石、牡蛎花滩,亦可弯下腰,捡起汉砖汉瓦,感受那沉甸甸的历史痕迹。
点评
徐闻县博物馆馆长李海珍:
徐闻古驿道始于汉朝唐后非常发达
徐闻县古驿道应始于汉朝,唐朝以后雷州半岛南北走向的古道交通应该非常发达。今年5月3日至5月20日,徐闻县共完成了古驿道沿线13条村庄的调查工作,发现了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如年在原古桥基础上重建桥面的三独桥(三笃桥)和一批古碑刻;如海安城内西门墩黄氏宗祠匾和碑刻,以及一些残存古石道、古嘉、新修建的宫庙等,为追溯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廉江
三合古驿道悠悠古道有诗为证
三合,因位于丹兜河、略地河和鸭乸河三河汇合处而得名。三合驿站于元代或元代以前就已设立。“总有青山千万叠,行人长少鹧鸪多。”三合村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可以从元代诗词四大家之一的范梈古诗《过三合驿》中得到验证。
古时,三合为南蛮之地,人烟稀少,虎狼横行,瘟疫肆虐。据《海角亭记》所写:“……钦廉在百越,距中国万里,……然廉为侯邦,地里僻远,复加瘴疬,自古以来非谪徒流离之士鲜至焉。”
然而,朝廷在此建驿道和驿站后,为这里的文化、经济带来了宝贵的振兴机遇。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元代诗词四大家之一的范梈、明代大文豪解缙等人的陆续到来,留下了许多诗篇和宝贵的名人古迹。如范梈的《过三合驿》、解缙的《右过三合驿》,成为这个偏僻村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三合古驿站设在距城东北六十里处,离三合圩约十里,即在今石角镇三合村委鸭利塘村边。但很遗憾,驿站已被鹤地水库之水淹没了。不过,读者可到附近的三合康车庙游览,这里几百年来香火旺盛,或许在这里还能寻得些许古道痕迹。
廉江市统计局前局长廖日理:
古时廉江境内有4条驿道3个驿站
古时,廉江境内有4条驿道,新和驿、三合驿、息安驿3个驿站,驿铺10个,分东南西北走向,县门(铺)向东经高峰铺、白藤铺至化州;县门向南,经唐制铺至遂溪;县门向西,经源金铺、清水铺、杨美铺、息安驿、榕木铺至合浦;县门向北,经江头铺、三合驿至广西陆川县。古驿道作为交通要道,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但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吴川
南城门古驿道斑驳的城门依旧是外出的必经之路
车辆行人来来往往,对当地村民来说,数百年来,这座斑驳的城门始终是日常外出的必经之路。南城门,又名永和门,位于吴阳城里村南路口,兴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年)。
成化十四年(年),湖广按察使、岭南西道员分巡佥事陶鲁将原来的土城,改用巨砖建成城墙,并设了四个城门。东为镇海门,西为延华门,南为永和门,北为朝天门。城上有楼窝铺十六个,暸望楼四个,大小水关五处。城周围丈,墙高1丈8尺,厚1丈2尺。同治五年(年),知县姜光耀捐资重修,加高城墙至1丈9尺,只设窝铺四间。
年,为避免日本飞机寻找轰炸目标,吴川县长刘应时下令拆城,然而,南城门(永和门)因当时来不及拆毁而被保留了下来,也成为了吴川历史的见证。年,南城门被吴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延华门的延华弄月为吴川八景之一。明成化十四年(年)建成的吴川县延华门城门,附近有延华池和延华井,池水井水清澈可鉴。每逢中秋夜,明亮的月光照到池水及井水中,明晃晃地显现天上的镜月,若俯视池水井水,似弄逗水中明月。月亮正空之时,俯视池水,风光云影,与月嬉戏,幻成奇观。目前延华井和延华池尚在,但水中弄月之景已难寻。
霞街古水道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从这里走出
迂回古水潺潺流过,宽阔的江面上,大小船只穿梭往来,船只上、码头上人声鼎沸,商旅吆喝声不绝,历代多位名人豪客在此歇憩、定居,粤西地区唯一的状元于此诞生……走进吴川市吴阳镇霞街村,那些在一千多年的朝代更迭中迸发出的灿烂文化,依然能从现存的那河、那树、那砖、那路中得到验证。
霞街村是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村落,因千年古水道而生。这条古水道被当地人称为“霞江”,与鉴江、东海相连,江水每天潮汐涨退,千百年来奔流不息。
霞街村的历史要从其史迁祖林永说起。宋明时期,林永原宦满过吴川,通过古水道来到霞街时,便选择在此定居,后来人口繁衍,尤其是明清两代,人才辈出。
状元是吴川的特殊文化符号,更是令世代霞街村人最引以为傲的名词。清道光三年(年),霞街村的林召棠高中状元,这是自隋唐开科举考试多年以来,粤西地区唯一的一名状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林召棠高中状元外,霞街这个村庄还出了四进士、十九举人,至于贡生、廪生、秀才等更是不胜枚举。其中,明朝进士延献公,于弘治年间中进士后,初任浙江永嘉县令,弘治九年,擢升江苏苏州府同知,既是名宦,又是乡贤。
人逐水而居,文明逐水而兴。一条承载着粤西地区厚重历史文化的古村落,正因一条古水而生生不息。
极浦亭古水道一众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篇
“颠风急雨过吴川,极浦亭前望远天。有路可通环宇外,无山堪并首阳巅。”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南宋祥兴年,右丞相陈宜中带着家眷远走占城,顺水路过极浦亭时,提笔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如占城经吴川极浦亭》。
极浦亭位于吴阳镇中街,始建于南宋淳祐年间(公元—年),是解元李凌云隐居讲学之所。悠悠古水道从亭前流过,见证了大厦将倾的宋末,见证了无数个爱恨离愁、得失成败。
据介绍,史上的极浦亭,为数间亭式建筑,位于古水之畔。旧时,鉴江支流河道宽阔,来往船只络绎不绝,夕阳里码头上归帆点点。而这样星月下渔歌阵阵的景色,屡见于宋后文人墨客之诗词,久而久之,“极浦渔归”便成了吴川八景之一。
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极浦亭前的水道,仍起着港湾的作用。直至上世纪70年代初,陆路交通开始取代水路运输。与此同时,吴阳的“围海造田”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这个运转了数百年的港市,才逐渐消失于历史的长河。
如今,来到极浦亭的游客可以看到,旧亭边建起了一个约一万多平方米的极浦公园。公园里除了重建典籍里记载的九曲桥与水榭楼台外,他们还将祖辈口口相传的旧港市,及宋丞相陈宜中、清状元林召棠、驻美公使陈兰彬、李汉魂将军等名家为极浦亭所题的诗词镌刻于90多块青石之上,分嵌在公园周边的诗廊,供来者阅览。
点评
吴川市吴阳镇文化站站长余国强:
吴阳古水道历来为兵家要道、经商通衢
我国在陆路交通兴起之前,水路是物资运输的第一选择。故而在过去数千年的悠悠岁月里,由前人活动而衍生出的水文化,也在兴替间渗于人心。吴阳古水道是鉴江水系支流之一,历来为兵家要道、经商通衢,是中国南粤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吴阳从隋开皇九年(年)至民国二十七年(年)的近年时间里,成为吴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交通中心,提供了坚实的客观基础。
雷州
雷阳古驿道历代雷州人上京赶考必经之路
雷阳古驿道是贯穿整个粤西的重要古驿道,但大部分遗迹已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幸运的是,在雷州徐马村,一小节雷阳古驿道遗址以桥梁的形式保存了下来。
近20米长的古驿桥藏身在荒草中,谁能想到这在古时,竟是雷州城郊最热闹的大道。
古驿桥旁就是陆公泉古驿站,也叫陆公泉铺,位于雷州古城北郊,接连遂溪城月驿站,再经诸多沿途驿站,驿道可通往广州、南京、北京。数百年前雷州人上京赶考,必从此过。而从中原南下的客旅车马,也必须从这里进入雷州城,经古将军驿、英利驿入徐闻后,再渡海南。
明朝嘉靖年间,雷州知府陆瓒清正廉明,爱民如子,离任荣归。在雷州官民夹道欢送至雷城十五里(永泉庵旁)时,一口深约三米的石井涌出一股清冽甘甜泉水。自此,雷民以此泉比其清正,立碑号陆公泉,并建陆公泉亭,以此纪念。
近年来,陆公泉寺的周边出土了大量石碑、石刻、石牌坊,进一步佐证了雷阳古驿道昔日的盛况。如今,游客们若来到雷阳古驿道,可见陆公泉和永泉庵等古泉古刹,可领略那一口泉井的甘甜。
英利村古驿道古人遗风世代流传
英利村位于雷州市英利镇圩,始于隋朝前期的南北朝时期。据不同时期出土的文物文献及资料记载,英利圩是古越人与俚人进行货物交换、贸易的场所,于宋元时期就设有驿站。
明洪武二年(年),英利驿站搬迁于英利村西南隅的东塘水库西北畔。到明成化九年(年),因英利驿站在运作过程中日益凸现其重要性,雷州府就将靠近英利的另一驿站将军站归并英利驿站。自此,英利驿站就成为雷琼道(雷州至海南)官道重要驿站,享受朝廷饷银、马料供应专权。
每一条古道,都曾有其别样动人的故事。明天启五年(年),一位叫黎珍(字锦湾)的驿丞在英利驿宰位上三年,他廉洁奉公,惠政爱民,深得当地人民敬爱。年,黎珍迁升他处,英利村民自发筹资建筑了黎公生人祠,并勒刻“驿宰锦湾黎公”石碑奉祀,以此表达敬爱。
到了清代后期,随着交通、通信的发展,驿站功能消退至最后丧失。英利驿站馆舍及黎公祠也相继毁废,英利村民为纪念黎珍,一直在附近的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万岩庵里供奉“驿宰锦湾黎公”牌位。如今,在万岩庵外的西南侧,还存立着一块“驿宰锦湾黎公”石碑。
点评
雷州市党史市志研究室副主任蔡东海:
利用古驿道丰富雷州景区的人文内涵
雷州古为百越之地,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近年来,雷州市调查出古道、驿站、驿铺、古桥、驿亭等现荐遗址共16处。古驿道沿线自然村落分布于客路、附城、雷城、南兴、龙门、英利等镇(街)。
古驿道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建议采取多渠道多形式挖掘并加以规划修复好,打造成旅游景点,进一步丰富雷州旅游景点的人文内涵,提高景区品位,促进雷州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