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粤西的年例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过年和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接受,与本地习俗庆祝丰收、祈祷祭祀日子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也有说它实际上是元宵节、庙会、粤西地方各村村民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更有一种说法,年例和冼太夫人有一定的关联,年例活动由冼氏家族祭祀祈福而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
年例,是以游神摆宗设醮为核心的群体性祭祀活动,其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年例盛行于粤西鉴江、罗江流域一带,以茂名、湛江为主,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年例主要的盛行地方有:高州、化州、电白、茂南、吴川、信宜、遂溪、廉江、赤坎、霞山、坡头、麻章、雷州、徐闻,以及广西北流一带。
粤西年例有什么特色?本期《游天下大玩家》节目邀请到一位大咖——资深纪实摄影师邓勃老师,看看他眼里的粤西年例!
Ⅰ.“鱼”在天上游
邓勃说,湛江市遂溪县北坡圩,以游鱼的传统习俗闹元宵。民俗来自崇拜,来自神的力量。
据说,三百年前,北坡圩的先民对鱼有特殊的期盼。北坡属旱坡地,常患旱灾。水成为本地的生命之源。有水即生鱼,鱼来水至,水生丰年。先人由此联想,用游“鱼”可唤来雨水,能保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年年有余,元宵游鱼的习俗由此而来。
每年的元宵夜,北坡人家家户户,不分男女老少手举一条条鱼灯,自发参加全圩巡游。鱼灯如长龙,走巷串户,所到之处,鞭炮响不绝,火箭炮此起彼伏。月夜之下,千盏鱼灯如游大海,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游鱼闹元宵,浪漫,文雅,温柔,喜欢。
Ⅱ.“舞蹈史上活化石”——傩舞
傩舞,这傩字不易读。许多朋友不会读。
傩:(NUO,挪音)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论语。乡党》:“乡人傩。”《吕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傩。”高诱注,“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
傩舞,古代举行大傩(一种驱鬼逐疫的祭奠仪式)时跳的舞。源于原始巫舞。至汉代,宫廷傩舞规模盛大,有“方相舞”,“十二神舞”等名目。
舞者头戴假面,手持干戚等兵器,表现驱鬼捉鬼的内容。傩舞者身着古装,头戴面具,手执各种兵器,手舞足蹈,表现形式既严肃又诙谐,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祭神娱乐活动,被称为“舞蹈史上活化石”。
Ⅲ.隐秘市井的东海“人龙”
南粤雷州半岛像一幅色彩厚重的油画。地处古越之地,南海之滨,特别的地域和文化积淀,使各种难以破译的神秘感凝结于此。“人龙舞”就是其中一种。
正月十六,东海岛东山圩村元宵年例跟雷州半岛其它地方一样,举行盛大的游春活动。“后拥大纛,尾以金鼓钹铙,擂吹聒耳,挨村迂绕,跳舞讴歌……观者蜂拥蚁簇,妇女登巢以望,举村若狂……”
但最精彩的莫过于他们村的“人龙”舞。
人龙舞顾名思义就是人组成龙的舞蹈。这项民间舞蹈节奏鲜明,鼓点强劲,气势雄伟,用独特的表演方式演绎出红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邓老师自年起就在媒体行业供职,将近3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让他看到了人间百态,不同人的不同故事和社会万象在他心中激起无限涟漪。他的阅历模糊了社会的边界,他的工作赋予了他与众不同的角度,给了他最好的创作素材。这些丰富的故事,在他的镜头里,以强劲的力度呈现出一个时代。
点击回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