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航拍化州这座雄伟的大坝桥,承载着几代人的
TUhjnbcbe - 2025/1/19 18:22:00

化州市江边村拦河坝,又名化州坝头大桥,横跨鉴江之水。在80、90年代初,化北合江、林尘、江湖、石湾、丽岗等人民通往化州城区的陆上唯一通道。

那时还没有罗江大桥、民主大桥,也没有北京大桥,除撑船沿罗江而下进入化州城区的水上通道,就只有通过江边村拦河坝的陆上通道进入城区。这些痕迹只留在50、60、70、80后的记忆里,现如今这座雄伟的大坝还在继续为人民服役当中。目前进入化州城区的通道非常便捷了。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回看当年这座大坝的风采!

航拍:化州鉴江坝头大桥,见证历史的巨龙!

01:52

化州鉴江坝头大桥,位于化州市河西区凤口管理区江边村拦河坝,始建于70、80年代,对面江是化州的鉴江开发区竹儿根村,也是乡道的只要桥梁。回想当年修建大坝,那都是化州青壮人民踊跃报名徒手修建,那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年代!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人们开展劳动竞赛,纪录一再被打破,原先定任务,那些场景只能存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和传说当中了。

鉴江历史上航运交通比较发达,外航经南海达港澳,内航连接四河三江,直通高州、化州、信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兴建了6级拦河闸坝,20~30吨船只可上行到高州,其中江边村这个就是其中一个拦河坝。

长长的大坝,气势磅礴,犹如一条巨龙般!

夕阳的余辉下,更是为巨龙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桥坝上的钢丝绳索,吊着的不单单是闸水的水泥栏板,更是这方水土的保护符。虽然岁月的打磨使它们锈迹斑斑,但是依然不减它们的使命和责任。

新中国成立前,木帆船上可通航至高州县城(即后来的高州市区),下至吴川县(后改为吴川市)出海。新中国成立后,在南盛、江边村、高岭等处建筑梯级拦河闸坝,没有深水排沙设施,加上中上游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沙泥淤积日趋升高,-年39年间,河床普遍淤高1-2米,20世纪70年代后,在枯水期,县内载货机船基本停航。

也正是因为以前的基础设备跟不上,治理河道更是杯水车薪,导致经常性的洪水泛滥,附近的农民是苦不堪言!所以当年为了修建这座拦河坝,也是倾尽所有人力物力,才得以让“巨龙”稳健卧在这条鉴江之上!

水利设施,利国利民。正是这条巨龙的诞生,才有了今天的水利得益,大大减少了洪涝的危害,同时也方便了两岸村民的出行,为交通道路也提高了有效的出行力。

1
查看完整版本: 航拍化州这座雄伟的大坝桥,承载着几代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