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晓波
一朋友问我,普通话怎么可以去掉化州口音。
我答:如工作上不要求纯正普通话,不必刻意改掉化州口音,带化州口音的普通话更有辨识度,让大家知道你是化州人。
可能很多人就要问:为什么呢,我可不想别人知道我是化州人。
我是纯正的粤西化州人,大抵了解这个相对不太富裕地区贫民的际遇。
化州,曾尴尬地处于岭南地区边缘化之境。
外地人所认识的化州人,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外来媳妇本地郎》中那个又穷孩子又多、乡下口音浓重的阿娇身上。
《外来媳妇本地郎》热播的几年,很多人通过阿娇知道了化州,但他们的认识非常片面。也因此让很多人对化州人有所误解。
这跟以前香港人称大陆人为港灿如出一辙。港剧中有个阿灿的角色来自大陆,因其行为土里土气,因此上个世纪香港人称偷渡到香港的大陆人为港灿。
幸好《外来媳妇本地郎》没有在新媒体时代火,不然化州阿娇的形象可就深入民心,成为人们对化州人的刻板印象了。
我倒不是讨厌阿娇这个角色,只是她把化州念成“化兜”实在有点误导大众。
尽管化州有五大地方口音,却没有一个地方的人发音是“化兜”的。
不过阿娇的出现,曾一度让化州人“声名在外”,令很多化州人不敢自称化州人。
而那个年代的化州人,据说大部分在珠三角的菜市场卖菜,或在简陋的城中村开化州糖水店,小厮小贩的形象实在不佳。这也让大部分化州人自认为登不上大雅之堂。
曾有朋友跟我说:潮州人大部分做大生意,咱们化州人却只会卖菜。
我对此说法颇为吃惊——化州人经过长年累月的贫困挫折,终于丧失了自信。
化州的确曾经是一个人均收入不高的城市,普通农民年均收入不过几千,打工一族月收入在两三千左右,~年化州的教师工资目测每月不超过一千。
这样的收入,居然让化州荣获过“广东十强县”之殊荣,这实在是很让化州人民身在福中不知福。
不禁生出幻象:
“我富了吗?
——你富了!
哦,原来我们富起来了。”
幻觉终究要破灭。
化州人梦想真正启航,是全市大力发展教育的这些年。
化州在人才输出方面还是紧跟时代步伐的,大批年轻人抓住了时代巨变潮流,往珠三角及全国其他地区求学、发展,为化州人的新形象起到了重立人设的作用。
至少,已不能单用穷来形容化州。
化州在近年来陆续推出新名片,中国化橘红之乡、中国拖罗饼之乡,每一次的文化累积都是化州人的骄傲,每一次文化的绽放都是化州底蕴的厚积薄发。
化州在古文化挖掘方面,越来越体现出其独特性。在口语方面,化州人保留了丰富的古代语言语法。在化州,“落水”并非跌落水里,而是下雨。“做物物”(干什么)的“物”字要用两种声调说出来才能达意,化州的儿化音惯常用于表达“幼小”的意思,青蛙叫做“国”,把国字读成儿化音则为小青蛙的意思,同样,鱼、鸡、狗、人读成儿化音都是表示小鱼、小鸡、小狗、细小的人的意思。
化州以前是南蛮之地,属于原始部落群集的地方,在南越王独立后,中原人和南蛮部落逐渐融合。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原人移居粤西,但是中原人的原始语言并没有把化州人的语言同化,反之化州人始终保持着对古语言的活用。
当然,说化州化是语言的活化石为时尚早,但其深厚的底蕴,可以穿越古代,贯通古今,或许并不逊色中国任何一种语言。
因此,我保守估计,化州在未来还要增加一张古语言文化之乡的名片。
在人才强市的趋势下,拥有多万人口的化州,每年定期输出大批人才,从粤之西辐射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化州的格局因此也逐渐变大,化州人的眼光由小县城放大至全球。
随着粤西高铁的开通,粤西国际机场的动工,化州必将顺应历史潮流,抓住转机中的机遇,绽放出新时代中独特的魅力,化州人亦将展开追赶珠三角的步伐。
相信这个曾经诞生过19名进士、名举人的县城,必定会再度创造辉煌,创造历史。届时,化州人不再会因为自己的化州人身份和化州口音而略感不适,而是骄傲地说出“我是化州人”“我来自化州”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自豪感。纠错:(题目忽然为忽略)
谈谈粤西文化,放眼传统精粹
分享·学习·普及乡土文化
欢迎转发·留言
往期精彩
近代犀湾武术溯源,泰德六公探武之路
犀湾名字的由来,到底是犀牛还是水牛?
陈鉴和?狗六爹,营销做得最好的粤西名腕之二
粤西李晓波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