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州市区和男人说话的时候,经常都听到他们说化州话:“丟卡煲”!这三个字,很多的外地朋友都不明白它的意思,但是化州市区附近的人都叫他们的大姐叫“大煲”,这个大家应该是明白的。今天,我还是和大家说说化州有关“卡煲”的化州牛腩煲的故事。
化州是广东省常住人口过百万的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大县市,七八十年代是粤西地区主要的工业大县,当年计划经济时代,化州市的工业发展还是比较好的地方,在工厂企事上班的人,大多数人都是城镇户口的人,还有退伍转业*人,回城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人。
当年是计划经济时代,买卖东西都是国营企业店铺经营,私人不能经济商业,就是附近乡村的老人家种的蔬菜都是早上,偷偷摸摸挑出来在街口卖完就回家参加生产队劳动。
七十年代尾八十年代初期,在化州市民主路与幸福路交界处有一间化州最大的国营鉴南酒家门口,每天傍晚七点到九点,有一位亚姨用一个铝锅装着一到两斤的牛腩,用木炭炉加热来卖,卖完就收摊就走人。
当时,因为*策严禁私人从事商业买卖,很多的街坊都不敢摆卖东西,认为是不光彩的事情。亚姨卖的牛腩是5分钱至1角钱一串,用把剪刀,顾客指到那里就剪到那里,喜欢吃什么就剪什么?当时的经济环境不是很好,很多人都不敢帮衬亚姨的牛腩生意,但是每次从那里经过闻到香喷喷的牛腩,很多人都是忍不住买来吃,吃到一次又想吃一下次,这些人都是卖牛腩亚姨的回头客。他们都是一小、二小附近的学生、下班工人、待业青年人、慢慢的亚姨家的牛腩名声就传开了。
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原来不少国营企业工厂倒闭,工人开始下岗,这些下岗工人下岗之后,有样学样,寻找师傅,学习自己煲牛腩出街摆摊谋生活,随着摆卖牛腩的人多了,他们在灯光球场一带摆卖。白天在横街窄巷摆,夜晚在灯光球场一带摆摊。从化二小、化一小门口一直到大球球、幸福路口一带都是摆牛腩的摊档。
化州牛腩摊档都是很简单的,老板在家里已经用一个铝煲把牛腩煲好,然后用一担箩筐挑出来在街口摆卖,一个茶几,几张小椅子就开档谋生。
很多人不了解化州牛腩,也不了化州牛腩的来历,但是,真正让化州牛腩兴旺发达,名声远扬的还是年后。
由于名声在外,不少原来开档做牛腩生意的人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兄弟姐妹之间都从事做这个本小利润还可以的养家糊口的营生。摆卖牛腩粉的地方已经从当初的大球场附近向各街口扩散,从河西区扩展到河东汽车站附近的街道,又到了市*府附近的夜市。到了年,化州市*府在河东三十米大街搞了一个地方,专门做了卖化州牛腩粉的商业街区。
化州牛腩是一个民间美食,它的历史不是很长,也不是高大全的食物,从街头路口摆摊到入室经营,装修都不是金碧辉煌,而且都是简简单单,就是装牛腩的铝煲都是几十年不变,只不过是老板生意好了,把小的铝煲变成一个大的铝煲。配菜配料,还是豆腐卜、四季时蔬菜、沙河粉、味道还是那个老味道。
化州市是一个美食城市,化州人把一个原来默默无闻的美食,做得名誉全省,名声在外,不仅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也把化州的名声,通过美食传播出去,这个一举两得,也是他们的成功之处。